查看原文
其他

“家里不会再有人睡地铺了!好日子在后头!”丨蕃瓜弄新生记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2023-10-10

今年5月15日,蕃瓜弄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正式生效,最后项目签约率达到100%。这个夏天,蕃瓜弄小区的居民即将与家园暂时道别。



从外表看,

蕃瓜弄与其它小区并没有多大不同,

但其内部房型种类繁多。


据了解,此次蕃瓜弄旧改涉及的房型多达97种,为此街道干部和户型设计方反复琢磨,采用“一户一方案”,切实反映居民诉求,经过数十稿的修改,最终针对97种不同的房型,初步定下8种房型,再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衍生设计出47种回搬户型方案。


此次新房户型公房使用面积将增加1—1.5平方米,再增加卫生间、厨房、阳台,预计增量实际使用面积12.5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约17平方米。


而对于居民来说,此次旧住房改造的意义不仅在于面积的增大、环境的改善,更在于那个做了半辈子的梦终成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满足,是真真切切的幸福。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期盼。




张桂英:

“56年了,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了!”


在一间6.5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56年,是什么感觉?实在难以想象。而这就是九旬老人张桂英的人生。在采访张桂英老人前,对于这间蕃瓜弄最小户型的狭小局促,记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真正踏进房门时,眼前的景象出乎意料。


眼前的这间屋子只够放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碗柜,96岁高龄的张桂英老人坐在床上,有些茫然地看着我们。屋内设施极其简陋,但床对面柜子上一台20多寸的彩电格外显眼。桌上的电饭煲里煮着粥,这是老人的晚饭。


蕃瓜弄最小户型里的逼仄人生

自从1967年嫁过来后,张桂英老人就一直住在这间蕃瓜弄面积最小的屋子里,至今已56年。老人年事已高,已经很难清楚地表述这56年人生中经历的种种,但6.5平方米屋子的逼仄与破败,无不诉说着这段苦闷煎熬的漫长岁月。


老人有两儿一女,20年前老伴过世,张桂英老人就独居于此。之前老人都是自己料理生活,但半年前老人的脚走不动路了,终日只能躺在床上与电视为伴,孙子在附近租了房子,照顾她的生活。


屋外是三户合用的厨房和卫生间,但老人没法用,目前,老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这间屋子里完成,痰盂和电饭煲,仅一步之隔。




告别蜗居 九旬老人终将圆梦

得知终于要搬迁了,张桂英老人抑制不住地激动,这个做了大半辈子的梦终于要成真了,老人有点不敢相信。据了解,对于这套最小户型的回搬户型方案,街道旧改工作团队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将其归并到10.6平方米户型档,改建后的户型房间面积达到12平方米,加上阳台、独立的厨卫,整体面积将达到21.9平方米,而且房间朝南,采光充足,不用白天一直开着灯了。



还有三年半,老人正好百岁,她说:

56年了,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了!我要等到搬进新房的那一天!”



姚贵发:

“好日子在后头!”


在70岁的姚贵发家门口,记者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对面住户的门用绳子拉住固定,保持关闭状态。姚贵发解释:对面的住户已经搬走了,门关不上,但会有老鼠从空屋里出没,他们无奈只能想了这个办法。


儿子已经在看房子了,就想着早点搬走。”



关于“睡地铺”的回忆

1965年,12岁的姚贵发随父母住进蕃瓜弄这套25.5平方米的一室半,与之同住的还有三个姐妹和年迈的奶奶。一家7口的生活实在太拥挤了,最大的困难是没地方睡觉,姚贵发只能睡地铺。



1970年,17岁的姚贵发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江西插队落户。虽然不舍离开家人,但想到自己的离开可以节省家里的空间,他备感欣慰,期间逢春节回来探亲,姚贵发又自觉地睡起了地铺。



时间来到2000年,姚贵发的爱人患上心脏疾病,想着还是上海的医疗条件比较先进,他决定带妻子回上海治病。姐妹们都很支持,纷纷搬离,于是姚贵发夫妇和老母亲住在这里,当兵的儿子偶尔回来,只能像父亲年轻时那样睡起地铺,这些都让姚贵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会再有人睡地铺了

目前,姚贵发夫妇和儿子一家三口住在这间承载了几代人生活记忆的老房子里。一室半是蕃瓜弄小区最常见的一种户型,靠近大门的半间不足10平方米,采光差,作为卧室私密性太差。


2016年儿子结婚的时候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如今,屋内虽然看上去比其它住户新很多,但掩盖不了墙壁渗水、水管老化等内在的问题。



洗菜池下水道常年漏水,修也修不好,无奈,老两口只能用盆接水,水满了就倒,大概半个多小时就要倒一次。



说起新家的户型,姚贵发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新家分别有15.3平方米和11.6平方米两个房间,而且都是朝南的,其中一个房间和阳台相连。这下,和儿子一家都有私密空间了,可以互不干扰,不会再有人需要睡地铺,更不用担心老鼠的侵扰了。而且新家还有电梯,不用再爬楼了!



姚贵发还了解到,新小区内,还将有社区卫生中心、食堂、超市等配套设施,这下爱人看病、配药不用愁了,买菜也更方便。狭窄的居住空间、脏乱的居住环境、爱人的病,姚贵发担忧了半辈子,这下总算可以放心了。


好日子在后头!要保重身体,好好享受晚年。”



王圣麟:

“期待新家的家庭聚会!”


7月3日,在得知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签约达到百分百的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屋子,自发敲锣打鼓,热烈欢庆这个大喜事。人群中用力敲鼓的王圣麟,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近60年的心酸、委屈、等待、期盼,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这个家太“挤”了

在蕃瓜弄50号一楼,相邻的甲、乙室分别住着王圣麟、王美英兄妹,从1964年搬到这里,这一家子就和蕃瓜弄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圣麟爷叔今年70岁了,但对于刚搬进来时的情形他还记忆犹新。父母加上兄弟姐妹8人,共10人住在这两套房子里。虽然很拥挤,但相比之前住的草房,已经好太多了。在王圣麟的记忆中,他在蕃瓜弄的童年是美好的,里屋的床上可以挤6个孩子,年长的负责照看年幼的,虽然日子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上个世纪70年代,孩子们逐渐长大,房子明显不够住了,于是大姐早早出嫁,二姐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而排行第五的王圣麟则去了黑龙江,在大庆油田工作了25年。1996年,回到上海的王圣麟,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一个两鬓微白的中年人,眼前的蕃瓜弄也是这样,历经岁月变迁,没有了往日的光彩。



向往互不干扰又紧密联系的生活

王圣麟和小妹王美英分别居住的20.7平方米一室半和13.3平方米一室户,是蕃瓜弄最常见的户型,推开陈旧的木门,进门右侧就是一间3个多平方米的厨房,放置着两个煤气灶、两个水池,设施陈旧,管道漏水严重。1个多平米的卫生间,兼具如厕和沐浴功能,洗澡的时候需要把马桶用塑料纸套起来。王圣麟坦言,相比外人,和妹妹一家做邻居,少了很多矛盾和摩擦,但即便是自家人,也有诸多不便。


王圣麟告诉记者,不仅是厨卫落后,屋内也已陈旧不堪,地板有所腐蚀,墙壁发霉严重,只能用白纸糊起来。



而且由于住在一楼,外面环境脏乱,到了夏天不敢开窗。改善居住环境,是这些年他们全家人最大的愿望。



如今,美梦成真,王圣麟心里有欢喜,也有一丝不舍,在这间老屋里,拥挤而快乐的童年、活到百岁的老母,兄弟姐妹相互扶持的日子,那是温暖一生的记忆。


随着这次旧改,生活将翻开新的一页。王圣麟介绍,新居有两个独立的朝南房间,加上赠送的独立厨卫、阳台,实际使用面积将增加10多个平米。他说,他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有互不干扰的独立空间,又能有时常联络的紧密联系。到时候选房,他还是要和妹妹住得近一些,时常串个门。王圣麟平时喜欢太极、舞刀等健身活动,听说新小区有中央花园、绿化环境将大大提升,他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直到现在,王圣麟一家还保持着每月聚会的习惯,居住在各处的兄弟姐妹都会聚到这间老屋,由王圣麟掌勺,大家吃顿团圆饭,吃到高兴处,还会K歌吼上一嗓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期待三年半后在新家的聚会,地方宽敞了,小辈们也能一起来,家里越来越热闹了!”王圣麟满眼期待地说。



5月15日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生效后,居民们陆续开始搬家,与阴暗潮湿、逼仄局促的生活挥手告别,这是蕃瓜弄的最后一个黄梅天。


这些日子,老邻居们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保重身体,三年半后再见”。这一句问候里,是对彼此最真诚的祝福和对未来最真切的期待。实实在在的新房户型图摆在面前,梦寐以求的新居生活已然触手可及。蕃瓜弄的很多居民都已年过半百,风雨半生的他们,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所以,一声珍惜、一句保重,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记者:王彦琰
图片:肖鸣亮、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视频:澎湃新闻、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编辑:叶苹、陈攻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调研手记|老旧住房改建如何实现“最大公约数”?

聚焦民营共谋发展,静安区重点载体“月月推”活动走进福州

夏天的礼物,这份绝美晚霞你收到了吗?

守住城区安全发展底线!区委书记于勇检查安全生产和防汛防台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